哈姆雷特与妄想性人格障碍

2014-12-05 20:44:10614

《哈姆雷特》是莎士比亚的名剧,在他悲哀的一生中,除了面对叔父弒君、杀父的的愤恨外,也对母后改嫁的乱伦情事有所不满。
 
在这些纠葛的情结里,让哈姆雷特变成一个随时武装自己,不信任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并连带牺牲了他的爱情。尖酸、残酷和暴戾,这就是哈姆雷特最后的人生写照!
 
 
心理学观点:对他人不信任及多疑,容易形成妄想性人格障碍
哈姆雷特的故事乍看之下是一场复仇的连续剧,当然,其中包含很多人性的纠葛跟隐讳。莎士比亚的剧作之所以杰出,正是这些对人性的深刻描写,让他名传千古。
 
一般在精神医学中,讲到《哈姆雷特》,一般都会援引其作为「恋母情结」的例子,但是今天我想尝试用另一个角度看哈姆雷特。
 
哈姆雷特在人生遭逢巨变后,个性变的非常阴郁。一方面为了要复仇,胸中深沉的城府使他快乐不起来;另一方面,被属于嫡系血亲的亲叔叔与母亲背叛,哈姆雷特不知道要相信谁,那种情境使得他不得不武装起来,渐渐变的不再相信他人,面对周遭,只能报以尖酸刻薄!
 
猜忌(jealousy)是人类复杂情绪的一种,这种情绪不像生气、悲伤、害怕或快乐般的清楚明白,而是混合多种感觉的反应。从心理学来看,哈姆雷特其对他人不信任及多疑的性格,沉溺于对朋友或伙伴的忠诚或可信度之不合理怀疑,甚至将他人的动机解释深具恶意,这些都是属于妄想性人格障碍(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)。
 
 
由于妄想性人格障碍的行事防卫心很强,虽然可能看起来客观、理性,但事实上其好争斗及多疑的性格,会促使他们出现冷漠、敌视、顽固、及讥讽的表达方式。比如说在莎翁笔下,他写到哈姆雷特看到他的同学罗生克兰(Rosencrantz)和盖登思邓(Guildernstern)起了防卫之心
 
「你们是奉命而来的,瞧你们掩饰不了你们的良心的惭愧,已经从你们的脸色上招认出来了……」他拒绝欧菲莉亚则表现得十分尖酸刻薄,语带讽刺「要是妳一定要嫁人,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妳做嫁妆……」
 
但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并非先天如此,而是在面对国仇、家恨及爱情的纠葛下,而使其变成这样的性格样貌。他所显露部份不真实的夸大幻想,或为时甚短(几分钟到几小时)的精神病性发作,在莎翁的笔下,都变成是哈姆雷特的悲怨宿命,这样的宿命步步逼使他走向痛苦灭亡的绝境,因此深深触动每一个观赏此剧的人,并使本剧成为莎翁的四大名悲剧代表作之一。
 
 
结语:只存在戏剧里的王子复仇记
 
看了哈姆雷特的遭遇,我很庆幸这只是虚构的故事,否则我难以想象一个人怎么样在这样的仇恨与心理武装下,存活下来。身为一个男人,他要面对的是阴险狡诈的未来,逼得他不得不把自己关起来了。
 
再欣赏哈姆雷特,都会被他那种猜忌中带有深深地随时要灭亡的恐惧感所触动,而谈到恐惧则让我连想到在生理学上大脑底部的杏仁核(amygdala)。
 
杏仁核掌管焦躁、惊恐等情绪记忆与意义,正面地说,杏仁核可以让人类(动物)能产生恐惧感与学习警觉与躲避各种可能的危险,所以有「情绪中枢」与「恐惧中枢」之称;但当杏仁核过度活化,并不时送出负面的情绪给意识的皮质,那么就十分容易成为忧郁症重要的病源。
 
身体与心理是一个细密连串的整体,我常会鼓励学生在了解生理结构、了解自我之余,也去体会生理与心理的相关连性,感受上帝创造出这样丰富有趣的人类世界。
 
 
什么是妄想性人格障碍?(ParanoidPersonality Disorder)
按美国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》第四版,妄想性人格障碍的基本特质是一种对他人不信任及多疑的广泛模式,以致于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深具恶意。
 
妄想性人格障碍者若于儿童期及青春期初现时,会表现孤僻、同侪关系不良、社会焦虑、学业成就不佳、过于敏感、古怪的思想及言语、及特异的幻想。在临床上这类障碍的男性人数多于女性。
 
文/ 杨聪财、魏兆玟(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)
 
 
 
 
 

报名1879计划,请点击我要报名

实时了解1879信息,请关注1879公众号